苏南网 - 江苏省生活资讯综合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苏南网 -> 新闻

“油电平权”呼声再起多能源路径共建汽车产业健康生态

栏目:新闻    时间:2024-12-10 00:36   来源: 盖世汽车   阅读量:5293      关键词:

2024年进入最后一个月,对于车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年度收官月。按照以往的规律,年底销量冲刺各大车企会花样出台促销政策,但是在价格战持续一年多后,今年的年底,“降价促销”已经成了极少部分车企的“特权”。

就在上个月,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乌镇汽车论坛上公开表示,全国71家乘用车企,连续三年盈利的仅剩3家。惨烈的价格战背后,大部分车企陷入了增量不增利的怪圈。这直接影响着车企的健康发展,供应链的稳定以及资金链的安全。在盈利能力持续减弱的情况下,一些车企和供应商只能裁员降本,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寒意。

早在今年9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公开发文呼吁,持续的“价格战”等因素使得汽车经销商面临流动性极度紧张的突出问题,仅今年前8个月,致使新车市场整个零售损失超千亿。

一边承受着持续的利润失血,一边又在高强度投入到新能源转型,“用油车赚的钱补贴电车赔的钱,再把油车卷死”成为了行业怪圈。

早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便一直呼吁“油电平权”,让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齐头并进,共同推动车市高质量发展。今年11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重庆汽车工程协会年会上建言:“坚持稳妥转型,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活力。”

随着“油电平权”的讨论声重回大众视野,是时候让汽车产业回归理性,考虑推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均衡发展,让企业有一些喘息的时间,让转型步伐更加扎实,企业发展更加健康,产业生态更加良性。

正视燃油车价值,共建良性产业生态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汽车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过半。

一个怪现象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却陷入仅3家乘用车企连续三年盈利,行业增量不增收的窘境。

一直以来,各大汽车集团、自主车企,都是采用“油补电”的方式发展新能源车,但是新能源车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最终将油车也拖入价格竞争,这被认为是车企利润大幅失血的主要原因。

车企的经营状况严峻,会直接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的稳定,导致裁员潮出现,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汽车行业生存环境的恶化。

“坚持稳妥转型,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活力,实现高水平转型升级,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为理性地看待产业变革与市场竞争,立足市场实际需求,推出更多技术过硬、质量可靠的汽车,坚决抵制内卷式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强化行业自律、维护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郭守刚的发言也说出了车企的心声。历经数十年发展,中国已经拥有充足的燃油车产能和完善的产业链,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也就意味着相关产业效益下滑,产能和投资的浪费,这些损失也就成了产业转型过急的代价。

鼓励多能源路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不光是国内面临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正在从之前全面电动化的趋势放缓,提倡油电共进。

我国现在已经是汽车第一大出口国,但是我们出口的汽车中,燃油车占比近80%,一方面说明海外依然是以燃油车为主体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燃油车的全球竞争力正在提升。

过去,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以实现“弯道超车”。但是,海外市场的汽车消费需求与国内不尽相同,每个市场都会有各自的选择。为适应这种需求,“油电共进”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弯道”“直道”同时发力,才能在海外市场实现“超车”,真正缩小与跨国车企的差距,在海外市场站稳一席之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由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降低碳排放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任,但清洁低碳不是只有纯电动车可以做到,现在市面上的混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核心技术一直在突破,能耗不断降低,一箱油可行驶上千公里,这是基于内燃机技术百年积累而获得的成果。纯电动车因为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动力电池的回收过程,还是绿电比例远远低于火力发电,这些因素累加,都让纯电动车距离理想中的绿色低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均衡发展,稳妥转型,不止是保护中国汽车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长果实,更是对全产业链健康可持续负责。价格战过度透支上下游合理利润,同时将质量风险推向了消费者,这些都是负责任的车企所不希望看到的。

从公开数据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新能源车中带内燃机的车型,如插混、增程式等车型销量一直在上涨,仅今年前8个月,插混车型就猛增84.2%。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的国家里,补能还无法一步到位,燃油车是保障长途出行安全的首选。从全球汽车市场来看,燃油车及其衍生车型销量占比超过80%,提升内燃机技术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强做大的优选路径。

油车与电车不应该对立关系,短期内也不具备取代的条件,多能源路径在并存与互补中彼此促进,齐心协力“走上去”、“走出去”,才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时候用“一把尺子”衡量油电的行业贡献和节能效果,让汽车行业回归市场公平竞争,有序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