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院士:6G比5G快1000倍,有这个必要吗?
本期嘉宾:
中国工程院吴院士
这是一个新技术交汇的时代,AI,5G等前沿技术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由微博和新浪新闻主办的2022新智元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指出,AI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不必过于担心AI取代人类,因为它在取代部分工作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对于已经商用三年的5G,邬贺铨指出,移动网络技术的演进没有尽头,5G在网络覆盖,技术演进,应用体验等方面仍需完善,至于正在开发的6G,他表示要借鉴5G的经验,不是简单的把峰值速率提高1000倍,还要考虑如何满足大众的需求。
不要担心人工智能替代品
目前,AI正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
但是,当AI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不会取代人类,甚至像科幻电影里的桥段一样,在觉醒后威胁人类。
何泉认为,AI需要人来训练,它自己不会有意识有人担心AI会反抗人类可能是AI的编程存在漏洞,激发了它的对立行动其实并不是有意识的叛逆
至于会不会取代人类,比如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采用AI客服,但是有时候要在后台配备真人来回答,也就是说AI不可能取代所有的工作在他看来,AI在取代一些工作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比如AI所依赖的大数据分析,就需要大量的预处理以人脸识别为例,计算机无法分辨面部特征,需要提前对人脸的照片和视频进行人工打点,画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位置电脑要看到更多才会知道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其命名为人工智能培训师预计到2022年,国内外相关从业人员有望达到500万人
AI的应用空间很大,现在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将来会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他说
5G商用三年仍需加强覆盖
今年,中国5G牌照发放迎来三周年。
虽然这一成果在全球保持了领先地位,但何认为,5G基站还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他指出,目前中国4G基站数量超过500万个,即5G基站目前不到4G基站的三分之一工信部的规划是2025年全国80%的行政村能够接入5G,所以未来5G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继续完成覆盖,对于5G用户来说,5G网络要发挥作用,需要不断提高用户数量
除了网络覆盖,他认为5G技术也需要演进。
三年前5G刚商用的时候,是按照R15标准的现在已经进化到R16,R17预计今年完成标准的演进可以进一步开发5G能力,如工业互联网应用比如常规公网讲究下行大带宽,工业应用则相反,要求上行大,时延低,定位准,可靠性高,未来的R18标准可能会促进5G和卫星互联网的协同发展
再者,未来可能还有R19和R20其实到R20就6G了5G也应该为未来的6G打下一些基础
何伟强调,5G的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少网友指出,5G虽然带宽高,下载视频或文件的速度也确实很快,但并没有感受到4G时代无法体验的应用
比如4G时代也有VR/AR,但是4G带宽不足,延迟比较大,5G可以解决,视频在8K和4G时代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些应用,5G内容提供商还没有跟上,设备笨重昂贵,也限制了用户对5G的体验
因此,5G的体验不仅取决于网络运营商,还取决于商业内容开发和应用场景开发他说
6G R&D不能只是提高网速
伴随着5G的演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对6G的研究何泉表示,6G研究要从需求开始,然后做技术验证和标准化,最后产业化,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指出,在研究6G的需求时有许多挑战在前几代移动通信中,我们普遍秉持新一代的峰值速率是上一代的1000倍现在5G的峰值速率是1Gbit/s,如果毫米波频段能达到20Gbit/s的话如果6G还是提高1000倍,有必要吗他说这是6G转型的挑战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以增加1000倍的峰值速率为目标,还应该考虑如何满足公众的需求5G已经商用三年了,还有很多5G用户的反馈体验不足以打动他们,所以6G应该更加谨慎
其次,移动通信需要频率5G腾出一些频率不容易,到了6G就更难找到频率了自然要向更高频段发展,更高频段的传播条件相对较差,意味着建网成本会很高,这也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技术何泉说,我们把过去很多年积累的技术都用在5G上了6G似乎没有那么多可靠的技术可用,还是需要在原始创新上下大功夫
他认为,6G研究与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不同是,在前几代,我们走的是一条既依靠国家自主创新又依靠全球化的道路,但现在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一些国家想排斥中国企业参与6G标准,这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创新,坚持开放我们必须进一步赢得更多国家的支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