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金刚钻”,不怕“磨刀石”——在长庆油田感悟新一代人的石油报国梦
新华全媒+丨手握金刚钻,不怕磨刀石——在长庆油田感悟新一代人的石油报国梦
题:手握金刚钻,不怕磨刀石——在长庆油田感悟新一代人的石油报国梦
记者最近几天在甘肃省庆阳市走访长庆油田生产一线时,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子承父业,与风沙为伴,愿将一生致力于石油开采事业从城市到大山,他们选择了什么山坳坳里如何抱出金娃娃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张矿生,一个天生就与油矿结缘的西北汉子因为出生在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父母给他取名矿生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张矿生来到长庆油田工作
这个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油田,油气储层坚硬致密,被称为磨刀石要从这样的储层里打出油,如同从干毛巾里挤水
攻克磨刀石最关键的技术是压裂,即把岩层压碎,让储藏在里面的油气渗流出来张矿生是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院长,工作近20年来,他一直围着压裂转,带领团队和磨刀石较劲,经常一头扎进大山,一干就是几个月
石油开发离不开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但每一次用于现场试验,都可能付出难以预料的代价钻一口水平井,压裂不成功,几千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那滋味太难受了他说,最难的是,在经受无数次摔打后,大家还得从零开始
十年前,长庆油田从国外引进非常规油气开发理念,当时还是一名年轻压裂技术工程师的张矿生发现,一提到关键问题,外国专家就避而不谈,把图纸,材料捂得严严实实。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张矿生感慨地说,当时国内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差一大截,主要工具,材料依赖进口,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就得在技术创新上突破,突破,再突破
张矿生带领团队,历经数百次攻关实验,从模拟实验岩石压裂造缝到提高整个油气水平井体积压裂系统效能,历时十多年,使长庆油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压裂工具更新到第五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庆祝大会后,与会同志参观了苏里格气田展览和摄影展,书画展,举办了“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科技论坛。。
像这样的重大科技项目,他和团队组织开展了20多项一些创新研发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长庆油田也实现了水平井钻井,体积压裂高端工具的国产化
张矿生也曾憧憬过不同的人生十多年前,他曾对定居海外的大学校友心生羡慕但在多次观摩世界顶尖石油公司的研发中心后,他有了新的想法:在老区奋斗,会有一种白手起家的成就感自主创新才能拥抱人生更大舞台
像张矿生这样出生在油矿,创业在油田的人还有很多记者每次来到长庆油田,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为祖国献石油,献了青春献子孙,石油精神早已融化为石油人的家国情怀有些石油家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参与了陕甘宁盆地石油会战,他们一辈接续一辈,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奉献青春热血
当90后杨子毅第一次来到华池县南梁镇附近的长庆油田一处原油中转站时,发现自己的岗位和当年父亲是一样的这位法语专业的大学生,曾经梦想做一名驯马师,连自己都没想到,后来能在西北大山里驯服油龙,并且慢慢安下心来
出门是山头,进门是床头这位皮肤黝黑的小伙子直言,当年前往油田的路上,景色越来越荒芜,心情越来越低沉,现实与向往的生活落差太大工作地点深居大山,荒凉寂寥,唯有的一点声响,是抽油机的隆隆声
这里不分年龄资历,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尤其年轻人会有很多机会,只要肯干敢干,企业就可以打破常规,安排到关键岗位上挑重担工作5个年头,杨子毅已经是南梁作业区梁四转中心站的站长他指着身边的几位同事说:瞧,我们清一色是‘90后’,个个都是井场的老把式
他说,每逢山里出现恶劣天气,请缨参加应急抢险的大都是年轻人,有时井场设备半夜发生故障,他们没有车辆只能摸黑步行,往返就是5公里油田一线尽管没有大海,高楼,山珍海味,但每每感受脚下几千米深处的油气,经过自己的双手输向千家万户的时候,成就感油可是生
劲风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呼啸而过,苍茫大地到处皑皑白雪回想连日来见过的新时代石油工人,一个答案越来越清晰:只有荒凉的高原,没有荒凉的人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