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租赁住房分类标准研究报告》:“双轨制”将成为我国住房租赁行业显著特
“发展保障性租赁租房在政策端与市场端已经达成了共识。现在,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快速落地、扩大供给的问题。”10月21日,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饭店协会公寓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赵然在领航·第三届住房租赁产业国际论坛上指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将驱动行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职业化发展转轨。这一进程中监管、行业、学界须首先携手攻克的,就是租赁住房产品分类标准不清晰的问题。
今年以来,政策端持续发力将“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放在更加显要的位置。“十四五”规划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要“完善长租房政策”和“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而从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实际情况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客户群体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住房租赁产品逐渐开始细分,住房租赁运营企业也开始探索多产品线发展战略。
会议当天,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租赁住房分类标准研究报告》认为,当前行业、企业、市场三端均处于迈进标准化发展轨道的临界点。报告分析指出,政府监管层面,面对标准不一的住房租赁产品品类时,监管难度大,只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手段;租赁住房企业层面,需依靠自身力量不断进行产品线细分尝试,试错成本高,而非标产品多,则导致行业发展无法实现快速的规模化;资本市场层面,优质资本缺乏标准依据,难以形成快速准确的判断,因而在进入住房租赁领域时慎之又慎,造成行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的局面;消费市场层面,挑选住房租赁产品时缺乏标准依据,无从择取适配产品。住房租赁日益成为解决新市民和年轻人住房问题的重要渠道。
在赵然看来,借由租赁住房分类标准的契机,目前行业因缺乏产品分类标准而产生的痛点和问题将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还指出,当前租赁住房供需层面仍然存在着“户型错配、价格错配、位置错配”的问题,因此,迅速提供有效、标准化供给才是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的途径。报告认为,我国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发展的保障”,保障新市民、青年人能够“有其居”,也能“优其居”,从“住”的角度支持助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会被忽视,市场化的住房租赁产品会为具有支付能力、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人们提供相应的供给。。
报告据此分析预测,保障性供给作为基石、市场化供给作为有益补充,“两驾马车”并行的“双轨制”将成为我国住房租赁行业的显著特点。近年来,上海坚决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其中,青年公寓、租赁式社区、宿舍型公寓这三类以新市民和青年人为主要客群的产品,都会有相当一部分项目进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行列,与市场化租赁住房并存。同日,本报从上海市房管局获悉,房屋租赁事关民生。而高端公寓面向的客群具有很强的支付能力,租金水平高、项目出租率和续约率能稳定在较高水平,则基本以市场化运作为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