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爱耳月听力障碍并非老年人专属,年轻人群中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较高!技术
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这也令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听障人群成为行业讨论焦点。除了传统的手术、药物治疗之外,越来越多的智能助听设备也出现在听力障碍诊疗市场。针对老年人的传统助听器,更多的新型产品目前尚在市场培育期,但已经吸引了诸如术后康复人群、单侧耳聋患者等细分群体的关注。
对于年轻人群中突发性耳聋患者来说,用传统助听器显然不合适。因为突发性耳聋往往会造成单侧听力丧失,气导式助听器往往会在两侧放大声音,造成两边不平衡的听力不适感。相比较而言,骨导式助听器通过骨导通路传导声音,不影响健康侧的听力体验,也是更加定制化的升级。”
“对不同疾病造成的听力损失性质,我们给予的诊疗手段建议是不同的,这也令助听设备的细分化成为必然。”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办公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防聋办公室主任王硕认为,“目前大部分年轻患者,不像老年人群属于‘全面失聪’,而是单侧、轻度的听力下降。给他们推荐的解决方案,还必须考虑他们的使用环境,在安静环境下,他们往往不需要使用辅助设备,同时在嘈杂、复杂的声音环境中,又必须满足他们单侧耳聋的助听需求。”
声佗医疗负责人普强凌强调了单侧耳聋对于助听设备要求的“苛刻”,“单侧耳聋患者在寻求获得与常人相同的双耳聆听效果的过程中,对于助听设备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在研发骨导式耳机的过程里,对标的是健康人耳朵听到的声音的拟真效果,希望可以用无创且隐形的方式,为中国及全球的患者提供优于手术植入效果的骨导助听解决方案。”
?神经性外科疾病患者增多:术后康复需求催生助听方案
除了突发性耳聋患者数量增多,神经系统肿瘤疾病人群有增长趋势,外耳道癌、颈静脉球瘤、神经瘤这一类的疾病,往往需要手术切除病变,但在手术过程中,听力的保留或改善恢复都被放在次要的位置,术后康复使用的助听设备需求也浮出水面。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兼青委会副会长查定军表示,“一般神经类肿瘤疾病患者在术后对声音的感知存在会有很大的障碍,而同时将肿瘤切除与耳蜗植入手术成功完成案例还不多,对于这类人群来说,骨传导式助听器可能也是他们术后康复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了。”
与此同时,专家们开始通过一些微创手术来治疗中耳炎之类的疾病,很多患者对术后的听力提升并不满意,会遗留传导性耳聋,混合性耳聋,感应神经性耳聋等后遗症,中耳炎术后助听器佩戴也不方便。这对于用于康复的助听设备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疾病造成的听损的听力重建,主要需要解决声音的高效传导问题。“希望用无创的方式寻找世界级难题的解决方案。”普强凌介绍,在骨传导这个领域里面,其实有两个技术难题,一是传导效率。因为目前骨传导,传导效率最高的还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手术比非手术效率高10倍左右,尤其是在高频这一块会高15-20分贝,算下来的能量就是10倍左右声音的能量。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手术骨导的人数也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和其他众多的传导性耳聋和单侧耳聋相比,还是很少数人愿意接受手术,这个是骨传导的难题。另一个难题则是则是前面提到的患者对助听的要求非常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