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国土再造秀美山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扎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2035年达到26%,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河北塞罕坝人工林海。
杨树排排,沙柳丛丛,给肃杀的隆冬增添了无限生机。这里,是昔日黄沙漫漫、寸草难生的库布其沙漠。如今,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已达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
遏制沙化态势
西北、华北、东北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方。新中国刚成立时,“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左右,沙尘暴频发。直到上世纪末,我国土地沙化仍呈扩展态势:第一个监测期(1994年之前)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第二个监测期(1995年至1999年)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此外,全国还有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保护利用不当,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除了沙化,还有石漠化。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后,岩石裸露类似荒漠的演变过程。
没有生命的石头也能长高吗?广西崇左市龙峡山上的石头就能。至少在60多岁的庞宗锋眼里是这样。“山上草木不长,石头却越来越高。”
其实不是石头在“长”高,而是山上的植被破坏后,水土不断流失,基岩裸露越来越多。崇左市林业局局长张卫东说,龙峡山属典型的岩溶地貌,为重度石漠化地区。治理之前,龙峡山基岩裸露度达45%以上,石山植被为少量的灌草,覆盖率不足10%。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00.2万公顷,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份455个县5575个乡。由于几乎没有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每逢下雨,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而只要隔几天不下雨,这里就又缺水干旱。山穷、水枯、土瘦、林衰,水旱灾害频繁,恶性循环,是石漠化地区的写照。
啃下绿化“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各地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全力筑牢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林业局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启动建设11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累计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4240万亩,国土绿化步伐全面加快,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沙漠里的鄂尔多斯无疑是国土绿化工作中的“硬骨头”,库布其沙漠则是“硬骨头”中最难啃的。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是土生土长的库布其人。“以前,最优秀的林业工人几分钟都挖不出一个树坑,现在我们单人10秒钟就可以很轻松地种下一棵树。”王文彪说。
王文彪左手拿着一根沙柳枝,右手将铁头水管轻轻插进沙里。马上,水流就在沙地上冲出一个1米来深的小洞。他将柳枝插入孔内,“这就成了。挖坑、栽树、浇水一次完成,用时不到10秒钟,成活率超过90%。与传统方法比,效率提高了14倍”。王文彪说,“没水的地方怎么办?那就螺旋钻打孔。沙漠表层虽然干旱,深层也有地下水,用螺旋钻打孔方法植树,成活率也能达到65%”。
几年前,崇左市林业局将龙峡山列为石漠化治理示范点,试种任豆树、降香黄檀、格木等生命力强、抗干旱的树种,同时,混交台湾相思、银合欢、小叶榕等常规树种,点缀种植凤凰树、蓝花楹、羊蹄甲等开花树种。见缝插针挖坑种植,平均每亩种植60至80株。据介绍,任豆树根系发达,能在石灰岩石缝中向四方生长。据测算,一年生任豆苗根可深入土中60厘米,侧根根幅可达50厘米。另外,任豆树萌芽力强,成活后能迅速萌发成大片灌木丛。如今,通过封山育林修复生态,龙峡山植被覆盖率达到75%,已从原来的重度石漠化转为非石漠化。
广西林科院生态研究所所长申文辉介绍,国家林业局设立了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广西岩溶地区树种选择及栽培模式试验,从17种乔木、灌木试验树种中,选出适合广西岩溶地区种植的任豆、柚木、顶果木、山黄皮和苏木5个优良树种。
科学修复 积极作为
我国国土绿化成效卓著,但近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一些声音,认为人工造林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力主植被自然恢复。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自然恢复的理念是对的。但是,究竟以自然恢复为主还是以人工造林为主,这个不能绝对来看。因为中国很大,情况很复杂。自然恢复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我们讲要加大封育飞播,封育就是自然恢复。自然恢复需要植被种源,有些沙漠没有植被,完全没有自然恢复的条件。我们沙区人口密度并不小,遍地是牛羊,怎能完全靠自然恢复?如果完全靠自然恢复,是行不通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措施要相结合。能够自然恢复的就不要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不了的一定要人工干预。”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国土绿化工作中,各地特别注重科技创新,遵循自然规律,适地适树、以水定林。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全国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37亿立方米,中国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不仅增量多,森林质量也得到普遍重视——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和划定国家储备林4766万亩,国家储备林制度初步建立;出台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修订了《造林技术规程》《森林抚育规程》《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完成森林抚育6.22亿亩,林木良种使用率由51%提高到61%;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沙区灌木林平茬复壮等试点,封禁保护面积达2315万亩,国家沙漠公园达103个。5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多亩,绿进沙退的趋势进一步巩固。森林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森林城市增加到137个。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科学管理和修复,过去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
(见习编辑:陈蓉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