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政策避开误区填报志愿家长可以这样帮孩子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填好志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高考阅卷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6月下旬开始,考生将开始志愿填报。考试结束,分数已定。如何利用自己的分数填报一个理想的专业?6月15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给出了一份填报专业的温馨提示。
了解政策,厘清志愿模式
填报高考志愿前,家长和孩子应先了解志愿填报模式,搞清楚批次设置、志愿设置、投档办法等相关的信息。
目前,志愿模式可分为两大类: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两类志愿设置的投档原则是不同的,我省绝大多数批次施行的是平行志愿,只有艺术类第一、三、五批和提前批部分院校施行顺序志愿。
顺序志愿:在同一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有先后顺序,如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每个志愿只包括一所院校。顺序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把考生的高考志愿作为录取投档的第一要素,最大程度地满足考生的志愿要求。顺序志愿投档时,对选报同一志愿院校的考生按院校确定的录取原则、调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也就是说每所院校各排各的队。
平行志愿:一个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对同一科类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知己知彼,了解投档规则
考试院提醒,在志愿填报时,首先,考生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排名。根据自己的排名,结合往年各院校录取最低分的排名,确定自己能报哪些院校。其次,合理安排院校顺序。平行志愿多个院校的顺序一般是“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最好不要全部填报同一层次的院校,排在后面的院校,录取最低分和排名应是低于排在前面的院校的。
同时,考生要注意招生学校和招生专业的特殊要求。如身体条件、性别、外语口试、单科成绩等。不符合院校招生专业要求,即便投档,也会被退档,一旦退档,该批次即便就没戏了。
最后,慎重对待专业服从。大部分专业志愿后都有一个“专业服从”志愿。考试院建议,大家最好填报“专业服从”,否则有可能因为专业分不够而被退档。
平行志愿虽然是平行的,但同样是有顺序的。录取时是按照考生自己填报的院校顺序依次进行检索。若院校投档人数比招生计划多,投档的考生不可能全都录取,尤其是已被投档但分数偏低的考生,退档可能性较大。专业志愿填报较高而又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被退档。一旦退档,该批次可能就无法录取了。
着眼长远,努力设计学涯规划
不同的学校,给孩子的平台是不一样的,从学校层面来说,985、211、双一流等招牌还是要考虑的。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不是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院校好坏的区别,纯粹是考试院在录取时根据院校录取分数划分出来的。有的院校在这个省参加本科一批招生,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本科二批,有的院校去年在本科二批,今年就可能调整到本科一批,甚至有的院校部分专业在本科一批,部分专业在本科二批。
从地域层面来说,在哪里上大学也非常重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眼界的问题、见世面的问题。一般来说,京津沪广优先,其次需要考虑各省会城市以及副中心城市,如重庆、武汉、成都、西安、沈阳、南京、大连、厦门、深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分数才有选择。
从专业层面来说,高考填志愿就是入行的一个起点,一般情况下,绝不能选择自己没有优势、没有擅长及兴趣的专业。在选择专业之前,还要慎重考虑这些年来就业率“红牌”专业。
考试院建议,考生和家长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等等。
避开误区,从容填报志愿
①误区:过多的家长意志
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上大学就会造成一个被动状态。
②误区: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层次、办学类型,在有关省(区、市)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课程)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等,可见招生简章里面的信息介绍很关键,不可轻易忽视。
③误区:全部填报热门专业
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④误区: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填报
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⑤误区:选专业时不考虑兴趣和特长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要考虑考生的自身特性。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方面。(记者 聂静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