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的“非遗”记录者:留住“中国记忆”
中新网平遥6月9日电 题:坚守中的“非遗”记录者:留住“中国记忆”
中新网记者宋立超
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山西平遥古城仍在进行,30部以“非遗”为拍摄对象和主要内容的入围优秀影片进行集中展映。对于这些影片的制作人来说,此次活动不仅能让他们学到来自各领域专家的“非遗”保护新思路,更是一场展示自身作品的难得“盛宴”。
云南艺术学院教师、哈尼族导演傅永寿是其中的一员。他用三年时间拍摄了展示哈尼族阿卡人演唱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纪录片《长老们的历史记忆》,通过记录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水河新寨红秀红密节最后一天的追央央仪式,展现了阿卡人演唱史诗的民俗场景。
“这部史诗是在一个特殊仪式上吟唱的。目前这个仪式已很难见到,而史诗也濒临失传。”傅永寿说,“我们邀请当地仅有的还会吟唱史诗的老人唱了三天,记录了20个小时左右的素材。”
对于傅永寿而言,记录史诗并不仅仅为了完成一部纪录片。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整理素材,配上哈尼族语言字幕和汉语字幕,完成了一个12小时的视频版本。
“有了这段影像化的资料,哈尼族自古流传的史诗就不会消亡。”傅永寿说。
三年时间,十几次奔波,其中仅整理素材就耗时一年,傅永寿坦言自己“亏本”了。但在他看来,其中的文化意义要远大于经济效益本身。
《桑洼》,一部记录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生活习俗的影片。导演曹建标是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而这些习俗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桑洼是个村落。受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搬到了城里,但桑洼的人们依然在坚守着古老的生活习俗。这种习俗能够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神灵、环境的理解,是一种诗意的、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80后”导演李想的作品记录的是东北二人转。他和他的团队计划用四到五年的时间探访100位老艺人,范围涉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用影像建立一个二人转的档案库。
“我曾和一对80多岁的二人转老艺人深谈,深切体会这种民间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李想说,“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讲,我们想剖析这个东西在社会存在的价值以及未来的走向。”
当下,影像化被认为是“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从官方到社会各界都极力推动。
“影像不仅是娱乐手段或者艺术,也应该更多介入到中国的社会及文化保护之中。”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比如在‘非遗’的传承中,用影像的方式尽可能完整全面的存续下来,是学界包括民俗学界、影视学界努力的方向。”
尽管耗时费力、经济效益不高,但这些“非遗”的记录者们仍然在近乎执拗的坚守。在他们看来,希望能给人们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除了《桑洼》,曹建标还拍摄了两部类似题材的纪录片。他说想给后人留下影像,告诉后人我们的祖先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告诉我的团队,那些商业大片在几十年后顶多算是老电影或经典电影,而我们的片子,时间越长越有价值。”曹建标说。(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