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变身校外课堂“馆校合作”成功模式可复制推广
图片说明: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展示
东方网记者解敏3月21日报道:为什么变色龙会变色?如果我是一只驯鹿,可以到哪玩?沙漠?高原?还是热带雨林?每当你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或许会看到一群“小小讲解员”,他们虽然是中小学生,却把热门展区蕴含的科学知识讲述得头头是道。这是上海市教委与上海科技馆共同打造的“馆校合作”项目中的其中一项——“青少年科学诠释者”。这一项目创新性地引入“探究+策展”的科学诠释理念。活动以“动物们的朋友圈”为主题,通过制作一幅融合多种素材的展览海报向博物馆观众进行科学诠释,同时以一篇“诠释者小记”来记录小组探究和诠释背后的故事。
2015年底起,上海科技馆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启动了“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以下简称“馆校合作”项目),两年过去了,到今天为止,上海科技馆已经与全市16个区129所学校建立合作共建,累计开发“馆本课程”51门,培训“博老师”205位,开发“校本课程”152门,培养“青少年科学诠释者”384人,“实习研究员”63人。这种“以课程为依托,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馆校合作模式已经于2017年复制至中国上海航海博物馆,2018年起钱学森图书馆等10家场馆也将延续这一思路,与11所学校建立正式合作,进一步深化探索更多元的馆校合作模式。
我国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说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载体,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如今,馆校携手合作、编写应用教材、拓展综合课程、强化讲解团队……在博物馆,一系列教育实践正在进行。
图片说明: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展示
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介绍,“馆校合作”项目通常会采用半结构化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探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题、自己找资料、自己研究、自己得出结论、自己把成果展现给大家,馆方给予的是方法和过程的必要支撑。
2017年,科技馆与自博馆集中开展了“博老师研习会”和“校本课程”的专题教师培训,以学校教师为主、馆方教育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为模式,既调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又缓解博物馆教育人员紧张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不限学科、不限长短、不限形式,唯一的要求是必须使用两馆的场馆资源。项目的设计要点是变“学校教师”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由教师申报选题,并在馆方教育人员的配合下设计课程。要开发好课程,教师必须熟悉、理解馆方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而馆方的教育人员则必须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建议。
有参与自博馆项目的教师这样评价:“所有的活动设计强调了学习者的参与和兴趣,在体验中渗透自然科学的教育,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为一线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专家评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子项目为提升教师利用场馆资源的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项目中,教师从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出发,发掘场馆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式探究”体验,丰富和发展了校内课堂。
记者了解到,2018年“馆校合作”还将有更多“新动作”。今年,“博老师”课程已纳入市级师资培训课程中,未来教师们将在参与培训的同时同步获取学分。博物馆将梳理总结项目的实施经验,形成集培训标准、培训内容、考核和评估等于一体的“校外科学教育教师培训标准”指南,以供更多的场馆及相关机构同行参考。此外还将整合科研院所的力量,吸纳专家共同担任导师,与学生们共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 电子元器件:“芯芯之火”即将燎原03-22
- 温泉旅游升温泡温泉出意外酒店担责几何03-22
- 与王老吉国内缠斗多年加多宝宣布将积极出海拓地03-22
- 世界知名旅游城市面临游客潮压力业者急寻妙招良方03-18
- 纪念南怀瑾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在沪举行03-18
- 牛市未央,美帝工荒03-18
- 申城气象指数3月18日03-18
- 爱奇艺三年亏近百亿导致募资额超20亿美元3月底挂牌03-17
- 仅一周沪地铁单日客流1230.6万人次再创新高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