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州“玩偶”六十载:绝不能断了传承
中新网漳州5月13日电 题:杨亚州“玩偶”六十载:绝不能断了传承
作者 张金川 何凌霄
“木偶雕刻不单单是艺术,更是时代的印记,绝不能断了传承。”福建省漳州市的木偶雕刻大师杨亚州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6年5月20日,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漳州木偶头雕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杨亚州,就是此项“非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漳州杨家“福春派”布袋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
在杨亚州的家族里,木偶戏已相传七代人。祖父杨高金为清末“福春派”戏状元,父亲杨胜在家学中融入京剧身段唱腔,创立“北派布袋戏”,成为福建北派布袋戏艺术的代表人物。
说起父亲,杨亚州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次经历,那是三年前赴台湾交流,在高雄佛光山的一场大型闽南艺术交流展上,“让我很吃惊的是,那个展厅挂着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我父亲。”
出生于木偶世家的杨亚州,从小跟着父亲的戏班练功。然而,较为内向的性格似乎注定他在木偶戏表演方面没有太多天赋,反而在浓郁的木偶氛围里,对木偶雕刻产生了兴趣。
杨亚州不仅拜师学绘画,也拜师精研木偶雕刻。杨亚州告诉记者,在他父亲看来,如果他能在木偶雕刻上有所成,对于他们木偶世家而言也可以形成“一条龙服务”。
诚如其父亲所言,如今的杨家,有杨亚州沉浸于木偶雕刻,有他妹妹的裁缝技艺为木偶添华装,还有他弟弟杨辉致力于木偶戏表演艺术的弘扬。
2004年,法国国家戏剧中心邀请杨亚州、杨辉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一期木偶制作大师班和木偶表演大师班。回忆起在法国的短暂日子,杨亚州笑言,不懂法语,经常只能靠“指手画脚”来教学。
令杨亚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节课上,有一个学生把木偶头的嘴刻歪了,他就想拿刻刀进行修改,而旁边的学生忙对他摆手“NO!NO!”原来,他理所当然的“好心”差点侵犯了学生的著作权,“国外的学生并不喜欢别人对自己作品擅自修改,他们雕刻出来的木偶不是千篇一律的,都倾注了自己的想法。”
“木偶戏是国际性的。”经过多次国外游历,杨亚州更加心系木偶雕刻技艺的传承:传统的木偶戏表演于现今似乎“格格不入”,越来越难获得年轻人的青睐;木偶雕刻又该如何重现生机?
杨亚州现经常往来于漳州和厦门两地,或执教于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木偶雕刻班,或在厦门艺校任教。他说,“非遗”进校园,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新生代参与其中,这样才能避免文化断层,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走进校园,杨亚州让学生自己创作,再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自编自演,“这样可以让整个学习氛围活跃起来,学生也能够更灵活、更有创意。”
“传承当然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可以与创新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正如杨亚州所思所行,他的儿子杨斯颖就让传统与现代“融洽相处”。
除了在木偶雕刻技艺上深得父亲真传,杨斯颖在传承模式上做出了新探索:将木偶戏制作成数字媒体,并搬上荧幕。杨斯颖制作的两部木偶戏影片,已经在法国上映。
“漳州木偶头是漳州的特色手工艺品,是很有前景的。”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杨亚州既感叹“艰难”,也看到“希望”,“除了培养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传承也是密不可分的。”
漳州古城已经成为漳州的地标,吸引游人来此参观游览、品尝美食、欣赏布袋木偶戏。在杨亚州眼里,游人看完戏也可带上一些像木偶雕刻的伴手礼,这样就形成一条产业链,带动木偶市场的发展。(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